9月22日下午3时,位于盐城市大丰区三龙镇的省沿海农发粮食科技产业园内,7辆前来“提货”的卡车陆续从15号平房仓前驶出。车厢内,是今夏刚收购的油菜籽。过地磅,累计近300吨。
15号平房仓外,一层细黑的油菜籽让地面有些打滑。向仓内看,输送带的前端是红色的吸粮机。工人们说,油菜籽原本堆了5米多高,这几天刚出完。
6座平房仓可储粮6万吨、8座筒仓可储粮2.73万吨、2条烘干线粮食日处理能力1000吨、200米驳岸3个泊位……在国道228东侧,这座新建的大粮仓让斗龙港迎来车水马龙的繁忙景象。
省沿海农发粮食科技产业园项目由省沿海农发公司投资,农发全资子公司江苏鹤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周转粮食约80万吨。
“航运陆运皆方便,投资3亿元建这样的大粮仓,一则是公司在大丰、射阳有自己的农场,我们在这里可进行粮食烘干、仓储、加工、检测、贸易、物流转运,而更重要的是,作为国企,有责任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鹤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鲍立伟说,目前,一期6座平房仓已投入使用,8座筒仓及烘干设备今年秋粮开镰后就可“上岗”。
“得益于机械化和自动化,田头送来的粮食从进仓到出库,基本不需人力。”跟随鲍立伟,记者一探究竟,看看“一粒粮”究竟是如何“自动”进仓入库的。
粮车进来,过地磅后,直接开进卸粮棚。说是“棚”,其实是16米高的敞门大仓房。自卸卡车能自行将车厢顶起来,倾倒粮食。但没有自卸能力的长挂车,要倾斜45度,让粮食自动“流进”卸粮坑。只需一块液压翻板,它会将沉重的车头“托起”。鲍立伟表示,“放在过去,只能喊工人上车扒粮”。
在这里,粮食是“运动”的。入了“坑”的粮食,“坐上”地下输送机、提升机,直上40米高的工作塔,再自上而下,经过六层工作塔一路下行,实现自动去杂分级,成为“洗过澡”的“净粮”。为了“擦干水分”,大量集聚在“十字路口”的粮食将通过不同的管路被送上烘干线,至此,便完成了一粒标准粮的转化。
在这里,粮食还是“流动”的。相较于园区西侧的平房仓,筒身18米高的筒仓块头更大。记者看到,银白色的钢板筒仓“两头尖”,上面是防雨的“尖帽子”,下面是为漏粮特制的“漏斗”。工人们正在焊接漏斗“闸门”。打开“闸门”,粮食会在重力作用下“自流”下来,取完后“关闸”,如拧紧“自来水的龙头”。
整个过程粮食不落地,全在“皮带线”上跑,不需要人力搬运。
“8座筒仓可储存2.73万吨粮食。如果要作为长期的储备粮,就转入平房仓。”鲍立伟说,筒仓的周转率高,一般储粮三个月以内,主要用于维护市场稳定。平房仓更多适用于三个月到数年之间的储粮。“粮食部门常建的仓型是平房仓,而筒仓因为机械化程度高,可实现较高的周转率,所以多建于码头、大型加工厂。”
目前,平房仓里共有3万吨粮食,其中1.5万吨小麦来自今年夏收时三龙镇当地的农户。“接下来会销售一部分,为秋粮收购腾仓。今秋计划收购2.5万吨水稻。”
“在土质松软的海边建这座粮仓,看似平常无奇,而粮仓之下的根基却深到地下三四十米。”站在园区大门口,路北便是宽阔的斗龙港,那里正在建三个泊位的码头,再向东十多公里,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