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4-06-16 13:20 字体:[ ]

        苏政发〔2014〕74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规划纲要(2014-2020年)》已经交通运输部和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人民政府
        2014年6月16日

        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规划纲要
        (2014-2020年)

        序 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希望江苏按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委省政府按照中央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将“八项工程”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总抓手,突出质量和效益,紧扣主题主线,进一步提升目标内涵,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率先。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必须与中央、省委省政府的新要求对标,必须在推进“八项工程”实践中创新思路和举措,必须率先发展。2012年11月,交通运输部与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政府签订《共同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会谈备忘录》,明确由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率先开展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模式、路径和政策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积极探索经验。为此,在交通运输部指导和支持下,我省组织编制《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部省《共同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会谈备忘录》《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等为依据1,明确了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是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引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依据。
          规划期为2014年至2020年,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改善必然对交通运输提出日益增长的更高需求。从瓶颈制约到基本适应,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先行军”的定位和对城镇发展、产业布局的先导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在江苏经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交通运输继续先行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
        第一节 现实基础
          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2010年江苏以省为单位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社会指标。2013年,全省常住人口7939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5万元,约为12047美元;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6.1∶49.2∶44.7,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领先,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约占全国的1/7和1/3;城乡协调发展,城镇化率达到64.1%,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9∶1,是全国差距最小的省区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交通运输发展取得显着成绩,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服务能力总体上满足需求,发展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国内领先,已经进入了结构调整优化、网络衔接强化和运输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新阶段,具备了在全国率先探索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与条件。
          ——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体适应、结构不断优化,成为江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到2013年底,公路、铁路、航道和管道线网总里程近19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面积密度居全国各省区前列,高速公路覆盖全部省辖市,基本覆盖全部县(市、区)和10万人口以上城镇;二级及以上公路占25%,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基本实现市-县、县-县一级公路短直连通;农村公路率先实现“村村通”。铁路干线营业里程2591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电气化铁路和复线铁路分别占29.8%、57.4%、56.9%。全省内河航道总里程2.4万公里,其中千吨级及以上内河航道1716公里,通达58%的县级节点。油气主干管道里程超过4000公里。港口能力大幅提升,沿海沿江港口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发展成效显着,亿吨大港数、万吨级以上泊位数居全国前列;内河港口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加快,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江河海一体、集疏运及配套设施齐全的港口体系。9个民航运输机场建成,地面交通90分钟车程覆盖全部县级节点。南京南站等一批集铁路、公路和城市公交为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相继建成。公路设施维护品质和养护管理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监测检查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近年来,苏中、苏北地区过江通道、干线公路和内河航道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进一步加强。
          ——城乡客运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居民出行条件显着改善
          综合客运能力不断提升,总体适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高强度客运需求,2013年全省完成客运量27.9亿人、旅客周转量2062亿人公里;客运量强度达2.72万人/平方公里,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实施,南京、苏州“公交都市”建设深入推进,2013年全省城市公交分担率达21%。省内市际、县际客运班线公司化率达75%,居全国第一。以城市公交、城镇客运、镇村公交为主体,其他客运方式为补充的城乡客运体系初步形成,行政村客运班车实现全覆盖,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镇村公交发展稳步推进,2013年全省镇村公交覆盖率达到48%,苏锡常地区实现镇村公交全覆盖;江苏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经验,由交通运输部向全国推广。
          ——货运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现代运输组织体系逐步形成
          交通建设、养护和运输市场彻底开放,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道路和水路运输市场。2013年全省完成综合货运量25.2亿吨、货物周转量9504.7亿吨公里,其中水运占比分别达到25.3%、72.2%,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4、25.8个百分点,水运在货运与物流体系中的骨干作用不断增强,显着降低了社会物流成本,2013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约15.2%,较全国平均水平低约2.8个百分点。公路甩挂运输发展成效突出,试点企业甩挂周转量占比提高到15%以上,平均单位运输成本下降约15%,车辆里程利用率提高到82%以上,在全国率先建立区域性甩挂运输实体联盟。以物流园区为骨干、物流中心为支撑、农村物流站点为补充的三级物流基地格局逐步建立,连云港港、太仓港、南京港等重点港口的现代物流功能显着增强,物流集聚效应日益显现。铁水联运发展迅速,连云港港集装箱铁水联运列为全国示范项目,近年来到发总量及增幅均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
          ——科技创新能力显着提升,信息化建设与行业发展加快融合
          建成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等2个实验室和7个科研中心。在特大跨径桥梁建设、高等级公路和内河航道建养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全国率先解决沥青路面早期病害问题,形成成套技术,为江苏公路工程质量水平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提供有力支撑。1999年江阴长江大桥通车以来,累计建成南京二桥、润扬大桥、泰州大桥等9座特大跨江大桥和1座过江隧道,苏通大桥作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首个工程建设项目,取得多项世界级技术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际桥梁大会乔治·理查德森奖,江苏跨江大桥成为我国从桥梁大国迈入桥梁技术强国行列的标志。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在全国率先建成交通信息化基础骨干网和交通信息专网;公路ETC技术水平、规模和各项运营指标均居全国前列,率先试点运用水上ETC系统;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交通服务热线;公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交通应急指挥视频联网监控平台以及“感知公路”、“感知航道”建设等取得重要成果;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和二类以上线路客运班车卫星定位联网联控总量均居全国前列。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亮点突出,成为展示美好江苏形象的一张名片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成效明显,统筹实施公路、航道与水利项目建设,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积极探索和推广生态、环保、旅游、景观公路建设和航道生态护坡建设。积极引导运输装备升级,长江干线和京杭运河船型标准化工程走在全国前列,江苏被交通运输部列入全国道路运输行业推广天然气汽车试点省份和推广应用LNG船舶试点省份。研发推广港口节能减排新技术成效明显,靠港船舶使用岸电项目被交通运输部列为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在全国推广。2013年6月,交通运输部与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政府签订了框架协议,支持江苏争创全国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示范省份。
          ——公铁水空邮统筹管理体制框架率先形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007年在全国各省区中率先改革形成公铁水空齐抓共管的省级大交通管理体制架构,为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奠定了基础。2009年机构改革后,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进一步明晰和强化了对公路、水路、铁路、民航、邮政的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协调。率先开展省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顶层设计,指导推进结构调整和一体化发展,省及各市县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水运、铁路、公路和航空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港口、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多部门联合推动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着成效。
        第二节 形势要求
          对照江苏推进“两个率先”的最新要求,对照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江苏交通运输要为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引导,为公众和货物出行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运输服务,为江苏生态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并为全国交通运输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为促进经济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江苏产业转型的方向是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型业态(电子商务等)的快速发展,带来运输需求的新变化。据预测,未来单位GDP货运强度虽有所降低,货运总需求仍将持续增加,2020年江苏货运总量将达到2013年的1.8倍;并且货运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大宗物资运输比重降低,而小批量、多样化、高附加值货运比重上升,城市配送需求大幅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一体化走向深入,江苏开放型经济将跃上新的台阶,远距离、多批次、高时效的国际、跨区域运输需求将显着增加。随着国家新一轮改革逐步深入,特别是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的实施,必将极大地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带来运输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江苏未来国际货物中转、仓储、运输、代理及物流金融等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以及国际航空客运中转服务需求将持续增加。因此,必须在完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和国际运输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发挥引导作用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的实施,江苏将形成以沿江、沿东陇海线为横轴,以沿海、沿大运河为纵轴的“两横两纵”城镇空间布局,要求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城镇紧凑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统筹推进城乡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城镇化仍将保持较快速度,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2%,带来城市和农村居民出行总量、距离等明显增加。据预测2020年客运出行总量将增至2013的2.0倍;并且随着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推进以及城市间分工与合作的加强,“同城化”生产生活方式日趋普遍,都市圈通勤需求快速增长。未来私人小汽车发展将处于快速增长期,据预测2020年江苏千人拥有量将由2013年的70辆升至200辆,同时小汽车使用和空间分布特征发生改变,对交通设施供给能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等都提出新的挑战。此外,苏南、苏中和苏北城镇化发展各具特色、需求各不相同,要求加强分区域指导、实现差别化发展。因此,必须重点提升国际旅客运输、城际通勤交通和城市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为提升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有力保障
          在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江苏城乡居民的收入将持续增长,生活更加富裕充实,带动休闲旅游等出行大幅增加,而私人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趋势也将从一线城市迅速蔓延至二、三线城市和富裕乡镇。城乡居民出行将呈现多元化、高品质、快增长的特征,对安全、便捷、舒适、可靠的要求大大提高,对城市和区域交通运输供给能力、管理服务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更加广泛、更加公平地分享现代化成果等方面的政策导向,对加快提升农村交通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江苏六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黄河故道沿线和苏中苏北结合部等欠发达地区,亟待加强公路运输等基础服务。同时,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危桥改造、“撤渡建桥”等事关农村居民便捷出行、安全出行的重点任务,依然繁重而艰巨。为此,必须在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尤其是在减少交通事故、推进公众出行安全,改善农村交通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为江苏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江苏致力打造生态省和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交通运输在资源能源消耗中占有较大比重,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之一。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并支持江苏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示范省,这都要求江苏交通运输完善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建立行业能源消耗监测考核体系,探索土地等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的总量控制,保障单位GDP碳排放目标实现,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从而为江苏如期实现生态省建设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为深化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探索经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各项改革。交通运输系统也要在大部门体制框架下积极稳妥推进有利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各项重大改革。江苏交通运输部门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抓紧做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行业改革总体设计,深化交通运输大部制改革,切实转变职能,探索建立适应新阶段要求的发展理念、管理体制、机构设置、运作机制和政策措施,为全国交通运输改革探索新路、积累经验。
          应当看到,江苏交通运输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面临着一些突出困难和挑战,主要是:长期以来支撑交通运输发展的要素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思路亟需调整。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铁路骨干网络和内河干线航道网发展滞后,交通运输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突出,交通运输高水平服务民生的要求日益提高。现代货运与物流发展比较滞后,行业创新驱动力不强,骨干企业竞争力提升不快,难以满足产业转型的更高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行业发展的融合亟待深化。应对环境保护刚性约束的有效举措不足。交通运输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顶层设计和重点领域改革等任重道远。以上各种困难和挑战必须高度重视、着力突破。

        第二章 发展战略

          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是以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实际感受,与江苏经济社会现代化相协调的发展过程;是将先进理念、制度、政策和技术手段融入交通运输全领域全过程,逐步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发展状态。
          探索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极具挑战的创新实践,必须有科学的发展战略作为指引。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江苏“两个率先”总目标,遵循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民生交通和法治交通的理念,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经济转型升级、为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区域差距提供有力支撑,为公众出行和货物运输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服务,充分发挥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当好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先行军,为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综合交通。紧密策应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等战略部署,统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在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城市内的发展,合理布局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交通网络,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交通运输资源,注重发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作用,统筹建管养运,注重现代交通运输制度体系建设,推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发挥各自的技术经济优势和交通网络整体效能。优化运输组织,积极推进多式联运、甩挂运输、接驳运输、网络化运输等新型运输服务方式,提高交通运输服务便捷化水平。
          智慧交通。深入实施科技强交战略,协调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的行业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牵引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全面融合,加快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大信息资源格局,注重以信息化、智能化引领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效能、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行业监管、运行管理和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供给能力、运行效率、安全性能和服务质量。
          绿色交通。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要求贯穿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节约资源、提高能效、控制排放、保护环境为目标,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更加注重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耗结构,推动交通运输从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入集约内涵式的发展轨道,建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交通系统。
          平安交通。把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放在首位,坚持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坚持安全监管全覆盖和安全隐患零容忍,健全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树立行业安全至上的价值观。
          民生交通。坚持“行有所乘”的交通基本公共服务理念,突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以便民、利民、惠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更加注重公平与普惠。坚持从满足(引导)人民群众不断增长不断提升的交通运输需求、更好地服务和保障民生、推进城乡和区域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出发,加快公交都市建设,完善城乡客运网络,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稳步推进镇村公交发展,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法治交通。大力推进交通运输部门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交通服务和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转变,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加快转变部门管理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更加注重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建设,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持续推进执法行为规范化,切实做到行政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
          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综合交通是核心,智慧交通是关键,绿色交通是引领,平安交通是基础,民生交通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法治交通是保障,改革和创新是动力。
        第二节 战略目标
          紧紧围绕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的新期待,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交通运输的新要求,合理确定发展目标。
          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江苏交通运输发展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效支撑和保障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交通基础设施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居民出行更便捷、更公平,货运与现代物流业更具竞争力。信息化、智能化有效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交通运输治理能力显着提升,法治交通、安全发展和绿色发展深度融合于全过程各领域。改革与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到2020年,苏南地区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区域交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苏中、苏北与苏南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基础设施的规模及服务能力充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布局结构、技术结构、功能结构优化合理,在物理和逻辑上高效衔接。综合运输通道覆盖重要产业带、连接各大城市群。综合交通骨干网络基本覆盖县级节点,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快速铁路通达80%县城,都市圈轨道网络有效支撑都市圈通勤同城化,通江达海的千吨级航道网基本建成。港口、机场、铁路客运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以一体化为显着特征,便捷多样与公平体面的出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多样化的客运服务有效提升公众出行满意率。国际客运便捷覆盖70%的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城际客运充分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铁路客运周转量占比提高至30%以上;城市公交网络完善、服务高效,乘坐便捷体面,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26%;一体化的城乡客运体系基本形成,镇村公交全覆盖。
          ——竞争力显着增强的现代货运与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货运与物流业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运输市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加集约,综合运输能力明显增强,港口和航空物流功能充分发挥,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广泛应用。现代货运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成为江苏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撑和提升江苏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水、铁货运周转量占比分别提高至75%和6%以上,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下降至14%。
          ——科技创新和信息、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显着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交通运输设施、装备、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关键工艺技术、高端产品、管理集成研发等取得重大突破。现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各领域全过程深度融合,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基本建成,公众出行信息化智能化服务、货运与物流信息化和政务信息化水平显着提升。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省域范围实现公交一卡通,内河干线航道船闸ETC和沿海沿江港口EDI系统覆盖率达到100%,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
          ——交通运输治理能力持续提升。行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建立,全社会交通运输文明素质普遍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安全成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基础价值理念,安全监管能力显着增强,安全运营水平显着提升,全省年均万车死亡率下降到2人以下,水上一般等级以上事故发生率下降到0.3起/万艘次以下。绿色循环低碳的价值取向贯穿交通运输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单位周转量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分别比2010年下降25%和22%,单位周转量土地利用率提升40%。
          到2030年,江苏交通运输发展水平总体上达到当时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建成,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显着提升。
          按照上述战略目标,构建江苏交通运输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积极有序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

        第三章 综合交通网络现代化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着力优化结构、强化衔接、加强养护,构建更高效、更安全、更集约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大力提升运输装备水平。
        第一节 完善空间布局
          根据我省各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和发展阶段特征,结合城镇和产业空间布局,准确把握客货需求变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建成“四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即沿海、中轴、宁连、徐宿宁杭四个纵向通道和沿东陇海、徐宿淮盐、沿江、沪宁四个横向通道),完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着力推进苏北、苏中地区快速铁路网建设,支撑、引导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及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沿江城市群:构建网络化综合运输通道
          加快形成以高速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为骨干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支撑和引领世界级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建设沪宁、沿江等大容量综合运输通道,进一步强化沿江城市群与上海的联系,形成东接上海、西连长江中上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推进锡通、五峰山、泰常、锡澄靖等过江通道规划建设,促进苏中融入苏南,支撑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三大板块跨江联动发展。推动沿江港口群资源整合、功能提升,促进沿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一体化,依托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和快速路将南京1小时交通圈半径拓展至150公里左右;加强苏锡常都市圈内部及与上海的快速交通联系;重要城市之间实现城际铁路联系,重点城镇实现市郊铁路、城市轨道覆盖。
          ——沿海城镇轴:打造沿海运输大通道
          加快形成南连沪浙闽、北接环渤海的沿海大通道,促进沿海地区加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区。提升南北通道运输能力,发展高速铁路和快速铁路,提升沿海地区中心城市与上海、杭州以及苏南城市的交通联系水平。大力实施沿海港口功能提升,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深化江苏沿海开发中发挥更大作用;加强沿海深水大港至东陇海沿线、苏北腹地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增强沿海地区对外客货运枢纽能力。优化港城交通,推进沿海港口集疏运体系规划建设,注意预留港口和城市的发展腹地。
          ——沿东陇海城镇轴:打造陆桥运输大通道
          加快形成联系中原、关中乃至中亚地区的陆桥运输大通道,提升连云港港发展水平,打造中西部地区的战略出海口,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升连云港港功能地位,强化现代化港口的要素集聚功能,积极推动徐连铁路客运专线规划建设,将连云港建设成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新兴增长极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促进徐州中心城市与连云港港口的城港联动发展,强化徐州铁路枢纽地位,加快城市外围地区快速路网体系建设,发展轨道交通,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力,提升其在淮海经济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加强宿迁-新沂-沭阳之间的城际交通联系,提升沿线城镇的交通联系水平,引导沿线城镇集聚。
          ——沿运河城镇轴:强化区域对外交通联系
          加快形成以水运和铁路为主的绿色集约运输通道,带动苏中苏北腹地发展振兴。推进徐宿淮盐、连淮扬镇等铁路建设,实施重要通道扩能改造,积极推进淮河入海水道航道等规划建设,加强与上海、南京、徐州、连云港等城市和重要枢纽的交通联系,强化淮安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的交通枢纽地位。沿线中小城市,注重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保的交通运输体系,支撑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
        第二节 优化网络结构
          引导各种运输方式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构筑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加快轨道交通成网
          分层次推进轨道交通发展。跨区域铁路干线和长三角城际铁路建设,重点加快建设江北快速铁路网和跨江通道,强化地区间和对外运输能力建设,特别是与上海的多通道联系;沿重要的城镇带和产业发展轴,积极推动铁路运输通道客货分离。都市圈及核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南京都市圈完善辐射通道,加强与核心圈内市县的轨道交通联系,提升都市圈发展能级,南京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城市轨道网络化运营;苏锡常都市圈加强与上海的轨道交通联系,推动都市圈内部城市间互联互通,实现都市圈融合发展,苏州、无锡、常州中心城区建成城市轨道骨干线网;徐州都市圈强化核心城市功能,加快建成中心城区城市轨道骨干线路。其他城市适时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加强铁路干线、都市圈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的有机衔接,形成层次分明、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
          ——加快干线航道成网和港口升级
          充分发挥江苏水运优势,统筹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加快建设以长江和京杭运河为骨干,三级及以上航道为主体、四级航道为补充的“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实现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畅通,沿海港区基本具备5万吨级以上进港航道。构筑沿江、沿海、内河港口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组合港格局,进一步完善海运直达、江海转运和长江中上游中转联运三大运输系统,把江苏沿海沿江港口建设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全面提升江苏国际竞争力,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向中上游地区延伸,带动中西部地区开发开放。加快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建设,加快提升港口功能。积极开展通州湾等深水港口岸线资源的监测和科研,适时开发建设。强化南京港等沿江港口资源整合,着力优化港口结构,推进沿江港口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以徐州港、无锡港等为重点,积极推进与干线航道等级相匹配的内河港口建设。完善集装箱运输系统,强化连云港港和太仓港集装箱干线港的功能,积极发展内河集装箱运输。
          ——提升完善公路网络
          完善“五纵九横五联”高速公路布局,改造提升京沪、沿江等通道高速公路,加强省际高速公路建设。结合城镇空间和产业规划布局完善干线公路网络,延伸覆盖所有县级节点、重点乡镇、重要产业节点、重要旅游节点和交通枢纽。优化城市过境公路、集散公路布局,加强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良好衔接。以保障镇村公交安全通行为主要目标,以单车道通村公路拓宽改造和县乡道危桥改造为重点,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强化苏北、苏中结合部的交通联系,加快改善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黄河故道和里下河等地区的公路交通条件。加强规划和建设引导,放大公路的旅游、景观功能。
          ——促进运输机场升级,加快通用机场布局
          提升两大枢纽机场能力,完成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无锡硕放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完善其他机场功能,迁建连云港机场。拓展运输机场的通用航空服务功能,加快通用机场布局,建设南通通用航空应急救援基地、昆山淀山湖等通用机场,构建以基地通用机场为核心、小型通用机场为支撑、起降点为补充的三级通用机场体系。
        第三节 加强一体化衔接
          以强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为重点,打造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区域一体化的交通网络
          强化与上海、浙江、安徽和山东等周边省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功能定位、线位、标准、建设时序等方面的协调与衔接。协调推进省际和都市圈城际交通一体化建设、管理和运营。协调与周边省市沿海港口分工,促进错位发展、适度竞争。分层次引导机场发展,将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无锡硕放机场建设成长三角地区门户枢纽。
          ——建设一体化的旅客换乘体系
          加快建设以枢纽机场、高速铁路及城际铁路客运站为主体的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南站等特大型综合客运枢纽,铁路南京站、淮安南站等大型综合客运枢纽,铁路盐城站、宿迁站等中型综合客运枢纽和铁路扬州江都站等小型综合客运枢纽,形成极具特色的现代综合客运枢纽体系。促进轨道交通与枢纽机场的对接,构建网络化的集疏运体系;完善干线公路与其他运输机场的衔接。加强城市换乘中心、县城客运站和乡镇公交站点建设,形成城乡一体的出行换乘体系。
          ——建设一体化的货运枢纽体系
          以沿海沿江重点港区、多式联运枢纽和重要空港等节点为依托,布局交通物流园区,发挥大集聚、大中转的作用。以沿海沿江其他港区和重要内河港区、重要公路、铁路货运站场为依托,布局交通物流中心,鼓励利用既有河道改造成为集疏运支线航道,建设挖入式、规模化的内河港区,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配送中发挥基础作用。以农村客货运站场、农村邮政网点为依托,布局农村货运物流站点,服务农业的产业升级和农村居民生活。大力推进疏港铁路支线建设,优化升级港口铁路站场。着力解决重点港口疏港公路与城市交通的干扰问题,提高疏港公路通过能力。加强沿海沿江港口内河转运码头、转运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
        第四节 提高设施维护管理水平
          管理和维护好交通基础设施,使之持续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着力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出行。
          ——建立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决策支持系统
          落实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管理设施管理、维护责任主体,建立各类管理信息化平台,开展基础设施性能数据的综合检测,形成统一的公路、航道、港口和机场综合信息服务与运营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运营管理系统,科学安排各类基础设施的大、中修工程和预防性养护工程。制订交通设施服务标准规范和等级评定制度,建立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提高养护机械化、专业化水平
          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加强成套养护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推进一级以上公路、四级以上航道和机场跑道的全面机械化养护。支持培育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建立标准化养护体系,尽量减少现场养护、改建和重建工作,有效降低对公路水路交通正常运行的干扰。
          ——加强出行引导和管理
          向车主、船主提供可靠、及时的交通信息和维修信息,帮助出行者制订合理的出行方案,提供可选择的出行方式和出行替代线路,有效引导交通分布。建立重要干线公路和干线航道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动管理协调机制,重点加强车辆、船舶超限超载运输治理。
        第五节 加快技术装备升级
          引导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生产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信息化程度高的交通运输工具与机械设备,并大力推广应用,着力提高装备整体水平。
          ——促进客运车辆更安全、更舒适
          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使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客运车辆。长途客运鼓励使用中高级客车。农村客运鼓励使用安全性达标、经济性良好的客运车辆。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车辆舒适性,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无障碍车辆。
          ——引导货运车辆专业化
          引导运输经营者购买使用标准化专业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和能耗排放低的货运车辆。鼓励发展厢式运输、甩挂运输和汽车列车,引导发展冷链运输、化学品运输等专用运输车辆和多轴重载大型车辆,推广LNG等节能型货运车辆。鼓励发展适用于城市配送的灵活、机动、环保的运输车辆。
          ——优化海洋运力结构
          积极发展集装箱运力,适当发展矿石、原油及其制成品、液化气、化学品、粮食等船舶运力。支持邮轮等旅游客船的发展。鼓励港航企业与国内钢铁、石化、电力企业建立战略联盟。
          ——调整内河船型结构
          大力推进内河船型标准化、专业化。引导企业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安全性、经济性差的船舶,采取鼓励政策积极发展绿色船舶、淘汰老旧船舶,发展江海直达船型。引导内河客运船舶向旅游化、舒适化方向发展。
          ——升级施工与管理装备
          推广基础设施自动化和快速化检测装备,开发基础设施结构状况和隐蔽工程检测装备。提高基础设施养护作业机械化、成套化水平。提高交通执法管理设施与装备水平,加强引航船艇、导航设施等引航装备建设,主要港口实现引航装备的现代化。提升重大危险品事故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开发适应深水航道的新型航道维护船。
          到2020年,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各种交通方式结构合理、衔接紧密,“四纵四横”综合运输通道基本形成,多层次客货运输枢纽体系基本形成。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综合交通网络总规模19.9万公里,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千吨级航道、机场县级节点覆盖率分别达100%、80%、85%、100%,普通国省道公路乡镇覆盖率90%,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全线畅通,沿海沿江港口、内河港口综合通过能力分别达到18亿吨、8亿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分别达到2800万TEU、150万TEU,机场旅客吞吐能力实现翻番达到6000万人次,综合客运枢纽省辖市覆盖率100%,公路、航道维护达到更高水平。运输装备不断升级,厢式车、集装箱车及专用车占营运货车比例达到40%,内河船舶标准化率达到55%。
          到2030年,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全面建成,综合运输通道能力充分,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转换高效,设施运行安全稳定,运输装备先进高效。

        第四章 公众出行服务现代化

          着力推进城乡居民出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多方式可选、多层次融合、全过程连贯的一体化客运换乘体系,引导客运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国际客运便捷化、城际客运多样化,提升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服务水平。
        第一节 发展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公交
          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统筹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倡导公交引导城市集约用地的发展模式,切实提高城市公交的通达性、可靠性、便捷性和舒适性。
          ——完善公交网络
          南京、苏锡常和徐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加快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因地制宜发展以快速公交系统(BRT)、有轨电车等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公交方式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中小城市发展多种形式的特色公共交通。
          ——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开展“公交都市”、“公交优先示范城市”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公交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特大城市、大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城市公交专用道成网并推行优先通行措施。加大公交运力投放,提升调度运营水平,改进公交信息服务,提升准点率。加快公交车辆更新换代,提高乘坐的舒适性。落实财政责任,推进差别化票价政策。鼓励绿色出行、文明出行,引导私人机动化出行向公交出行转移。确保场站设施用地供应,鼓励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用地综合开发。
          ——发展多元化的公交服务
          发展商务快线、旅游专线、大站快车、社区接驳公交、高峰通勤班车、定制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合理控制城市出租汽车规模,引导城市出租汽车行业有序发展。鼓励汽车租赁业规模化、连锁化发展和跨地区协作。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多措并举解决城市中短距离出行和公交“最后一公里”的无缝对接。尊重慢行空间,重视慢行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第二节 发展更加高效多样的城际客运
          打造立体化、多样化城际客运网络,让中远距离城际出行有更多高效、便利的选择。
          ——拓展国际运输网络
          加强运输机场与上海、北京和广州国际空港的融合协作,引导其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拓展与加密国际航线,加强与国际航空枢纽的联系,提高与国际重要地区的航空通达度。南京禄口国际机场重点稳定和发展至欧洲、澳洲航线,增开直达北美航线;无锡硕放机场重点开通和加密至东北亚、东南亚航线;其他机场加强与港澳台等地区的联系,积极培育日韩航线。加强连云港港、苏州港和南京港等港口的邮轮服务功能,研究论证建设邮轮母港。
          ——丰富国内城际出行服务
          加快发展至国内主要枢纽城市的民航快线和至其他城市的支线运输,加密航班班次,支持发展通用航空;加强铁路干线、城际铁路和城际轨道的服务衔接和服务融合,提升服务水平,满足多区间、多时段、多层次出行需求;改善公路客运班线运营服务,优化长途客运资源配置,实现省内外城市间便捷直达。
          ——都市圈出行同城化
          推进都市圈城际轨道与城市轨道无缝衔接、同站换乘。改造利用铁路存量资源,开行市郊短途铁路通勤专线。创新城市公交运营模式,推进城际班线公交化运营,促进城际间公交互联互通。推动枢纽机场、高速铁路站等综合客运枢纽共享共用,加强其与城市换乘中心、城市客运站的直达运输服务对接。
        第三节 发展更加公平的城乡客运
          契合新型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需求,构建符合江苏城乡空间特征的农村客运体系,以公交基本公共交通服务为导向,提升农村客运均等化服务水平。
          ——发展宜居便行的小城镇客运
          适应中小城镇居民出行量质齐升的特点,结合区域交通网络、枢纽及换乘节点布局,进一步发展毗邻镇区间公交化客运班线。结合小城镇休闲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慢行客运网络,为建设宜居家园提供出行便利。合理规划小城镇内部公共交通服务系统,重视慢行交通、静态交通设施的规划和配置,避免小城镇交通拥堵。
          ——推进城镇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
          适应县(市、区)城与乡镇间居民出行需求,结合实际出行特征配置运力,推动城镇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和公交化运行,实现城镇客运班线与城市公交、镇村公交的紧密对接。
          ——提升镇村公交服务水平
          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趋势,构建镇村公交网络,使农村居民乘车单次出行直达乡镇,一次换乘到达县(市、区)城。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兼备、衔接顺畅的镇村公交基础设施系统,打造线路优化、层次互配、网络全覆盖的镇村公交线网运行系统,构建优质安全、便捷经济的镇村公交运营服务系统。
          ——开放客运服务
          打破条块分割的行政壁垒,推动区域及城市交通资源整合,促进城乡客运融入区域交通一体化体系,促进城市公交拓展、毗邻区域公交对开,实现省内跨行政区公交出行顺畅便捷。
        第四节 推行交通需求管理
          引导土地合理开发,立足源头治理,实现需求减量;创新管理方式,优化出行时空分布,使交通系统运转更加畅通,发展更加可持续。
          ——强化公共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互动
          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不同层级规划中,紧密结合公交发展导向和公交走廊布局,划定城市交通政策分区,因地制宜地制订不同性质、不同用地开发区域的交通发展策略,合理分配交通资源,引导城市优化空间布局。落实重大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并作为项目实施的前置性条件,严格落实公共交通配建标准。
          ——引导公共出行消费观念和行为升级
          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综合采取鼓励和引导、限制或禁止等政策举措管理交通需求。大力提倡并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公众树立绿色出行的消费观念,鼓励、引导公众采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交通方式和减少机动车交通的出行模式。有效调控个体机动化交通需求,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建设停车换乘系统、尝试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和错峰上下班等需求管理措施。
          到2020年,基本形成公平、便捷的旅客运输体系。与东北亚、东南亚主要城市形成“4小时航空交通圈”,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民航直达率达到70%,形成国内干线(快线)、国际航线和区域支线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网络体系。城市轨道运营里程达到500公里,快速公交运营里程达到800公里。城市万人拥有公交车达到16标台,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26%,镇村公交开通率100%。
          到2030年,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公交将更具吸引力,立体、多样的国际、城际和都市圈出行将更便捷高效,一体化城乡客运将更公平更经济,发达、成熟的现代客运服务体系进一步形成。

        第五章 货运与物流服务现代化

          市场主导与行政引导双管齐下,促进货运与物流方式结构调整优化。进一步突出公路在城际货运中的灵活、高效特点,大力引导中长距离货运向铁路转移,切实发挥江苏水运优势,强化航空货运对江苏经济国际化的支撑和服务能力,注重发挥管道运输的技术、经济优势,加强管道网络与其他交通运输设施的衔接协调。以拓展港口和机场的综合物流功能为重点,大力推广更加集约高效的运输组织方式,着力打造更具活力的市场环境,推动传统货运业加快转型升级,促进交通运输与现代物流深度融合,打造经济高效和更具竞争力的现代货运与物流体系。
        第一节 增强港口物流竞争力
          从整合港口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加密近远洋航线入手,拓展港口综合物流功能,提升物流效率,打造长江国际海港区,形成以黄金水道为依托,以沿海沿江港口为载体,水运、铁路、公路、航空和管道相衔接的综合物流体系,推动江苏从港口大省向港口物流强省转变,显着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完善港口物流布局
          结合长江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加快沿江港口功能布局调整完善,建成服务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长江国际海港区;通过组建沿江和沿海港口联盟等方式,整合港口资源,优化和完善港口物流布局,拓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港口群整体服务功能。南京港建设成为长江航运物流中心、长江流域集装箱重要中转港。连云港港建设成为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太仓港建设成为沿江集装箱航运物流枢纽。南通港、张家港港、江阴港、镇江港、泰州港和徐州、无锡内河港建成在国内有较强资源配置能力的各具特色的港口物流节点。
          ——完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
          加快推进连云港、南京及苏州航运服务功能集聚区建设,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功能,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高地。依托综合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或保税仓库等,延伸港口产业链,拓展多种增值物流服务功能。围绕集装箱、铁矿石、煤炭、油品和液体化工品等主要货种,加快临港交易市场建设,推动港口与商贸融合发展。通过建立港工贸合作战略联盟等,拓展集装箱拆拼箱、煤炭配煤等流通加工增值服务功能。
          ——提升港口对外开放功能
          加强与知名船公司、港口企业战略合作,鼓励连云港港、太仓港等港口开辟近远洋航线。连云港港形成以美西远洋干线为重点,以服务苏北及鲁西南地区对外运输等近洋航线为特色的航线网络。太仓港培育发展远洋航线、加密发展近洋航线,加快形成重点覆盖欧美、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的航线网络。协调推进海事、引航等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提高国际运输船舶进江运输效率;创新监管模式,积极推进“一站式”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优化服务环境,提高外贸货物通关效率。
        第二节 做大做强航空物流
          依托航空产业园,以航空快递中心布局及国际航线拓展为支撑,以多样化的物流组织模式为纽带,促进航空物流业跨越式发展。
          ——打造空港物流品牌
          依托南京空港工业园、无锡空港产业园区等,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积极打造“空港物流城”品牌,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建设区域性高端产业货运集散中心,形成空港物流产业集聚区。
          ——拓展国际航空运输网
          吸引国内外货运航空公司、中国邮政航空和顺丰速运等国内大型快递企业和航空物流企业在南京、无锡等机场设立基地和分支机构。新开、加密至欧美直达国际货运航线,新开至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亚洲主要货运枢纽的直达国际货运航线。
          ——打造全国性航空速递中心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依托中国邮政航空速递物流集散中心,率先发展成国内航空速递的核心节点;无锡硕放机场、南通兴东机场发展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航空速递中心;积极推进苏北地区的航空速递中心建设,增强经济竞争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建立多样化的航空物流组织模式
          充分发挥保税物流园区的货源优势和空港口岸物流服务保障优势,强化区港联动。在规模较大的保税物流园区设立异地航空货站,在园区办理货物安检和报关交运,为企业提供最大便利。发展“卡车航班”等陆空联运方式,在机场与保税物流园区之间建立“快速通道”,提高货物在机场的转运效率。整合航空公司货运系统、机场物流系统、代理人货运系统,为各方提供更加全面的航空物流服务。
        第三节 构建规范高效的城乡配送体系
          合理布局城乡配送基础设施,制订完善发展政策,因地制宜实施管理,促进城乡配送健康发展。
          ——完善城市配送基础设施
          加大对城市配送通道、节点建设的支持力度,构建干支衔接、通行顺畅的城市配送通道网络,完善配送节点的功能和布局。加大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建设扶持力度,鼓励货运枢纽站场升级完善城市配送功能。鼓励社区、高校、政府机关等配建快递服务中心。有条件的城市依托中心城区以外便捷的交通条件,规划建设大型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分拨中心。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城市配送基础设施的布局。
          ——完善城市配送发展政策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部门协作,明确相关部门在城市配送管理中的职责和分工。制订城市配送车辆相关规范,推动城市配送车辆标准化、厢式化发展。研究制定城市快递车辆通行政策,提高快递终端服务质量。鼓励和引导物流企业集中存储、统一库管、按需配送、计划运输,结合实际发展“分时段配送”和“夜间配送”。
          ——改进城市配送管理模式
          依托苏锡常和南京等城市配送试点,在体制机制、法规政策、基础设施、通行管控、运输组织、市场监管、信息技术、装备设备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完善配送模式。
          ——支持农村物流发展
          统筹交通运输、邮政、商务、供销等农村物流资源,形成以县级农村物流站点为核心,以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为支撑的点状辐射式农村物流站点网络。引导规范农村客运站、客运班线提供农产品、农贸、农村生活日用品等的集散和中转服务,积极引导小件快递物流与农村客运班线结合,推进城乡物流网络化发展。鼓励运输企业和邮政、快递企业参与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连锁配送业务,提升邮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鼓励发展主产区大宗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
        第四节 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方式
          以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和甩挂运输为重点,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高水平的运输信息服务为保障,加速运输组织的现代化进程,优化货运结构。
          ——推进多式联运发展
          根据省情实际和发展需求大力发展综合运输。充分发挥江苏独特的水运资源优势、公路和航空网络的广覆盖高品质优势,以及铁路固有的技术经济优势,因地制宜、综合集成,积极推行一票到底、全程负责多式联运,实现货运结构调整优化和业态转型升级。推动连云港港、南京港、镇江港和徐州港等大宗物资铁水联运发展,主要港区实现铁路进线;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陇海铁路沿线布局“无水港”。推动集装箱江海河联运发展,以太仓港为试点,推动长江及内河“驳运快线”建设。加快大宗散货海进江中转体系、江海物资转运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沿江港口大宗物资江海联运。围绕多式联运,开展“五定班列”、“门到门”、“水转水”等个性化延伸服务,提高货运组织效率。加强多式联运设施设备、技术标准、信息资源、服务规范、作业流程等方面的有效对接,加快培育承担综合运输业务的市场主体。
          ——促进甩挂运输发展
          支持甩挂运输企业联合联盟发展,依托沿海沿江港口群、城市群,跨区域建设无水港,实现信息共享、站场共用、线路共营。推进推广滚装甩挂运输、公铁联运甩挂运输、跨区域网络化甩挂运输、甩挂运输联盟等示范项目建设,全面提高全省甩挂运输发展水平,带动道路货运业整合,加快集约化发展进程。
        第五节 增强物流企业发展活力
          发挥交通运输在物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主体性作用,加快货运市场主体整合优化,引导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运输企业,带动市场主体结构调整,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为中小型企业创造更多发展空间,促进传统货运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融合、协调发展。
          ——积极培育大型综合物流企业
          通过政策扶持一批货运企业成为业务领域广、服务功能全、技术先进、组织有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物流企业。抓住国家推进铁路运输市场开放的契机,大力培育综合运输市场主体,增强现代物流发展后劲。引导大件、冷藏及危险品等专业物流发展。鼓励具备一定条件的货运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建设不同层次的航运服务集聚区,通过资产并购、股权置换等合作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远洋运输和航空运输龙头企业。支持港航企业延伸服务链,向全球或区域物流经营人转变,支持并规范货代、船代、无船承运人等运输辅助业发展。鼓励邮政、快递企业做大做强,支持货运企业与邮政、快递企业开展合作。
          ——促进中小型货运企业转型发展
          为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创造条件,引导中小型货运企业依托物流平台、节点融入现代物流体系,向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经营转变,立足配送服务主业,积极拓展新型业务领域,打造在物流供应链中具有独特优势的运输企业。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联盟抱团发展,推动物流资源整合重组,实现集约化发展。
          到2020年,近远洋航线国际重要贸易国家和地区直达率达到80%,货运车辆里程利用率达到60%。水、铁货运周转量占比达到75%和6%。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为14%,初步形成经济高效的货运与物流体系。
          到2030年,港口物流和航空物流有效提升国际竞争力,城市配送高度发达,运输市场健康有序,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得益彰的现代货运与物流服务体系。

        第六章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代化

          坚持面向应用、统筹协同,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大力发展智慧交通,积极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全领域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引领交通运输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实现交通运输组织智能化、管理服务高效化和决策支持科学化。
        第一节 加强顶层设计和示范引领
          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引导并支持市县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整体规划和综合应用。
          ——加强交通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
          成立专门工作组,统筹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化顶层设计工作。以支撑和引导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为目标,从基础设施、客货服务和交通运输行政管理等方面研究提出未来的主要业务模式,重视对交通运输现场综合执法、一站式服务、开放的公共信息服务、电子支付以及大数据开发等需求的响应。以统一技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和硬件设施共享为基础,规划建设信息传输网络,明确业务信息的内容、流程和数据标准,加快构建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框架体系。
          ——推进跨区域跨部门协同,促进共建共享
          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为原则,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向区域协同共建方向转变。打破区域与部门分割,联合建立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机制,编制共享目录,构建共享交换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引导市县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整体规划和综合应用
          组织引导市县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整体规划,明确市县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整体思路、关键领域和近期重点。推进市县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的综合应用,拓宽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综合运输的管理与服务手段,全面提升综合运输管理部门业务协调能力、运行效率、服务水平。
        第二节 公众出行信息服务
          建立满足社会需求的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提供更高品质、更加贴心的客运服务。
          ——打造智能城市公交
          加快建设集运营调度、信息服务、业务评价、企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公交系统,加快实施省域公共交通“一卡通”,积极参与推进长三角地区及全国主要城市公共交通“一卡通”和公路ETC系统建设,积极推广利用移动终端提供公交信息服务,有效提高公共客运运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推进建设城市出租汽车服务智能调度中心,在全省实现出租汽车电调“一号召车”(和手机召车)服务。
          ——统筹协调区域交通信息服务
          积极推进区域间交通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强城市间交通信息化规划、标准规范等方面的衔接趋同,加快推进长三角交通信息一体化进程,充分提升无行政障碍的信息服务层次和品质。建设公众出行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工程,积极拓展公、铁、水、空和城市交通“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门户、广播、服务热线”三位一体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提升城乡客运信息服务
          加强综合客运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的核心标准统筹全省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建设,积极推动道路、铁路、航空联网联程售票,为多方式换乘出行提供套票服务。在此基础上拓展推进城乡客运信息一体化,将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拓展至所有乡镇客运站。
        第三节 货运与物流信息服务
          促进交通运输与物流服务深度融合,提升交通货运与物流信息化发展水平。
          ——鼓励企业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引导规模化企业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优化和服务升级。支持开发和推广通用物流软件,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物流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信息标准统一和系统对接,实现车船方、货方、代理方、港站方、海关、税务和银行等多方资源共享和高效运作,提供无缝衔接的货物供应链服务。
          ——支持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加快构建集信息发布、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利用市场化机制和先进信息技术构建企业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促进企业平台、政府平台以及其他区域平台实现无缝对接。
          ——提升多式联运信息化水平
          应用物联网技术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信息采集体系,以海铁联运信息集成为突破,逐步拓展到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的信息整合。加快铁水联运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推广,拓展构建整合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邮政等运输方式的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建设内河干线航道船闸ETC系统。
        第四节 推进监测体系建设
          充分应用智能化、网络化新型传感器技术,建立与需求相适应的基础设施、载运工具和交通运输运行环境三大监测体系。
          ——加快形成覆盖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监测体系
          加强高速公路、重要普通国省道路段、内河干线航道重要航段、重点客货运输站场、通航枢纽、大型桥梁、长大隧道、大型互通式立交桥等基础设施的监测网络建设。积极推动与铁路、民航监测网络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强化港口作业现场管理,重点加强危险品码头、港口储油(气)罐区的动态监管。
          推广公路、航道养护管理系统,桥梁健康监测向特殊桥梁、危旧桥梁及重载交通比重大的桥梁延伸,为公路、航道、桥梁、隧道的日常养护和计划制订提供即时数据支持。
          ——加快形成覆盖重点载运工具的监测体系
          重点跟踪监测“两客一危”车辆、重点营运货车、“四客一危”船舶和交通运输执法装备等载运工具的安全技术状态和运行状况。长途客运班车、旅游包车、公交车、出租车、重型车、牵引车、危化品船舶、旅游客船500吨级以上营业性船舶全部安装使用卫星定位装置。
          建立公路水路危险品运输全程联网监管系统,加强源头管理,强化过程控制,打击非法营运,实现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防联控。
          ——加快形成交通运输运行环境监测体系
          加强交通运行信息汇聚、监测与跟踪,全面掌握交通运行态势。结合全省气象信息监测系统,加强预警分析,提升交通运行环境监测水平。
          强化与铁路、民航地方派出机构的共享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公安、水利、气象、测绘、海关、国检、江苏海事、电信运营商以及长三角周边省(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合作,推进跨部门的数据交换,为交通信息化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完善建设以省级数据中心为核心节点,市级数据中心为二级节点的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体系,提升行业数据服务能力。
        第五节 加强交通运输电子政务建设
          实现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部门信息共享与协同应用,切实提高行业行政管理与服务效能。
          ——建设以电子政务为主体的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和服务系统
          加快构建对内交通电子政务系统和对外交通电子政务系统组成的交通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对内交通电子政务系统要重点加强面向交通运输厅机关和交通运输行业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业务管理支持、决策支持、公文流转、信息互通共享等服务。对外交通电子政务系统建设要重点加快推进交通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三级联网工程建设,建立投资综合统计与信用信息管理、网上行政审批及行政监管、交通科技信息服务、公众交流和舆情监测以及交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系统。
          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情况报送和通报,完善交通运输密钥管理和证书认证体系,为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信息安全保障。
          ——进一步推动行政执法信息化
          加快升级完善现场执法业务管理系统和装备,加强对执法全过程监督,建成厅权力内控业务管理系统。整合现有执法业务,实现省市县三级执法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加强与公安等相关执法部门的业务协同。
          ——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积极开展决策评价方法和技术、运输经济和决策机制等研究,形成科学的交通运输宏观决策研究方法、体系和机制,重点推进城乡客运、货运与物流、交通安全与应急和绿色交通等核心业务的管理和服务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到2020年,交通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基本建成。普通国省公路重要节点监测覆盖率、内河干线航道船闸ETC覆盖率、沿海沿江港口EDI系统覆盖率和交通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率均达到100%,交通运行实时信息可查询率达到95%,交通信息资源对公众服务、应急处理、决策分析和行业管理的支持能力进一步提升。
          到2030年,交通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全面建成。设施运行、公众出行服务、货运与物流服务以及交通政务服务的信息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七章 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交通运输管理方式方法向多元、民主、互动转型,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重大变革。以提高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的素质素养为根本,以加强法治能力建设为基础,坚持底线红线思维切实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紧扣转型发展要求大力增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能力,着力推进江苏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节 提升人的现代化水平
          构建交通运输行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凝聚行业力量,为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贡献智慧和才能;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深入实施文明交通工程,有效提升交通参与者的素质。
          ——统筹规划,多层次多渠道培养优秀人才
          根据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需要,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科学分析和预测,研究制订人才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创新团队引领计划、紧缺人才增量计划、管理人才提升计划、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施知识结构优化计划,加强与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加强综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打造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坚持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有效提升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经常性的交流和合作机制,在战略规划研究、养护技术政策和科学统计评估分析方法等方面加强与国外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的合作。
          ——培育践行行业核心价值观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建设体现时代精神、彰显行业特色,符合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江苏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体系,通过持续深入的文化宣贯,使新时期江苏交通精神成为所有交通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成为增强行业凝聚力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成为实施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
          ——大力实施文化创建工程
          实施《2014-2020年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建设布局规划》,与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实践相结合,积极完善文化品牌、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和先进典型培育等工作载体,以品牌的力量带动行业文化水平持续提升。坚持“物资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同步发展”的原则,着力优化配置全省交通运输文化资源,把交通文化设施、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建设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
          ——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精心组织开展行业性强、参与度广、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丰富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交通运输文明素质。与相关部门和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美的文艺书籍、文艺书目、影视作品等。
        第二节 提升交通运输法治能力
          依法行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必须把推进法治交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拓创新与循序渐进的统一,既要体现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必须把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做到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有效推进法治交通建设。
          ——深入推进交通运输依法行政
          通过强化法律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提高交通运输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实现依法决策,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建立权力目录管理制度,建立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建立重大政策与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保证政策的合理性、合法性与稳定性;实现依法管理,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权力依法取得,行政程序依法履行,行政行为依法做出,行政责任依法承担。
          ——强化法治交通建设保障
          制订促进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法规体系框架。提请省人大、省政府制订或修订出台民用航空发展、城市客运管理、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制订出台一批与上位法相配套,交通运输发展和管理亟需的规范性文件;修订或取消阻碍改革发展的法规制度或部分内容。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正规化建设,推进交通运输部门执法机构性质和人员编制的法定化和规范化,研究制订规范化建设的软硬件标准。
          ——深化交通运输政务公开
          深化交通行政决策公开,加大交通行业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决策前后意见征集和政策发布,拓展政策解读;深化交通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建设省市县三级联网工程;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加强交通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抓好交通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难点事项信息公开;加强网站管理,充分发挥门户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第一平台的作用,积极推进与公众互动交流,增强网站在线办事服务能力;规范和深化交通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加强政务公开运行过程中的电子监察工作,不断提升科技防腐的能力。
        第三节 增强安全监管与应急能力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和应急体系规划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健全法规体系,提高交通设施、运输装备安全性能,提升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素质,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安全监管规范化和安全管理信息化,积极探索强化铁路、民航运输安全监管的有效举措,显着增强应急能力,全面提升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有效推进平安交通建设。
          ——提高交通设施安全性能
          以有效降低公路使用者行车安全风险和公路管理养护责任风险为核心,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建设,加大危桥改造力度,完善交通管理设施,打造“平安示范公路”。严格执行港口设施安全评估和安保设施符合证书的年度核验,确保港口设施安保工作100%达到国际公约要求。加强港口航道引航装备、防台风设施的建设,加快应急锚地、避风锚地和危险品锚地建设,加强堤岸保护措施。加强内河安全监管设施建设。
          ——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管理
          强化源头管理,提高农村交通运输和普通货物运输市场主体的安全资质或标准,把好市场准入关。健全营运车辆、运输船舶和城市公交工具日常维护检查制度,加强维护、检测和等级评定监督。强化运输生产动态监控,充分运用卫星定位等手段加强对“两客一危”运输车辆的实时监控。严把从业人员资质关,加强安全生产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强化工程建设安全监管,逐步形成全省公路水运工程安全技术标准和各类参建单位安全生产评估考核标准。
          ——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明确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目标,建立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量化标准,指导企业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建立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验收相关规范,完善并规范交通运输行业安全中介市场,形成完备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体系。把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纳入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升。
          ——推进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
          建立覆盖全行业各领域、各层级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系列,制订安全监管标准,形成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和安全监管内控机制,加强安全监管队伍与安全监管执法工作建设。建立安全监管绩效评价体系,科学量化分析和评估安全监管成效,加强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建立规范化管理长效机制。
          ——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数据统计框架,规范交通运输安全生产事故统计工作。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安全生产数据统计分析机制,科学评估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推广应用安全隐患跟踪管理系统,实现安全隐患识别、控制、消除等工作的内容标准化、流程规范系统化、统计分析自动化。推进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公路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信息化系统工程和地铁运营应急信息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
          ——加快应急指挥体系建设
          建设省级交通运输应急指挥系统,推进市级交通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整合交通安全与应急信息,实现信息统一报送和统计,确保与政府、行业、部门内部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和共享。在各级政府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框架下,协同建立健全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组织机构及专业队伍,进一步完善涵盖公路、水路、城市客运、工程建设等领域的应急管理预案系列,提高交通运输应急保障系统的针对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构建功能完善的全省应急救助网络。合理布局应急运输装备集结地、应急物资储备点、危险品应急救援中心和医疗救助站。
          建立公路紧急运力动员调用机制。以市为基本单元,依托当地骨干运输企业,组建满足抢险救灾人员、物资和战略物资运输需要的应急运输保障车队。
          加强水上交通事故应急能力建设。继续推进搜救船舶、救助基地和救助站点建设,着力打造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为主的内河水上预警搜救系统、以提升清障打捞能力为主的内河航道保畅通系统、以增强危险化学品事故处置能力为主的内河船舶防污染系统,形成三大系统有机结合的一体化内河水运安全应急体系。
          推动航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航空应急救援基地和通用航空服务保障站建设,有效扩大监管救助飞机覆盖范围。加大监管救助直升机配置,提高航空应急救援运力。支持通用航空企业开展空中消防、应急救援等业务。
        第四节 增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能力
          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积极打造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示范省,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建设。
          ——促进行业节能减排
          大力推进结构性节能减排。优化交通运输资源配置,发挥综合运输的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优化运力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经济运行分析,定期发布市场运力等信息。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水运、铁路等低能耗交通方式,倡导低碳型交通消费模式和出行方式。
          积极引导技术性节能减排。加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技术研发,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推广。积极采用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车等节能环保型营运车辆以及绿色船舶、新能源动力船等节能环保型营运船舶,推广应用高能效、低排放的交通运输装备。对营运车船设置能耗和排放限制标准,提高准入门槛,引导老旧船舶、非标船舶、营运黄标车和老旧车辆加快淘汰更新。研究制订营运车辆优惠补贴制度,加快新能源汽车配套建设车用加气站、标准化充换电站(桩)等公共设施,鼓励使用天然气动力、电动等节能环保型城市公交车、出租车,促进混合动力、纯电动等节能与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推广LNG船舶的应用,大力推进船舶“油改气”、港口水平运输机械“油改气”和靠港船舶岸电系统建设。
          着力强化管理性节能减排。加强道路客运运力调控,大力推进客运班线公司化改造,提高客运车辆实载率,提高客运企业集约化水平。积极引导道路货运向网络化、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发展,提高货运实载率。优化航运组织管理,提高船舶载重量利用率。加强城市物流配送绿色车队建设,合理组织货源,提高城市物流配送效率。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科学规划交通基础设施,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岸线和水资源。统筹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资源和运输枢纽资源,协调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的线位走向和技术标准,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在枢纽节点的有效整合。大力推广节地技术,优化交通工程建设方案,高效利用线位资源,按照节约集约用地要求,严格控制公路建设永久用地和临时用地。坚持统筹规划、深水深用、合理开发,保障港口岸线资源合理、有序开发利用。鼓励通过提高等级、改进工艺、更新设备、扩大陆域、完善配套等方式,提高老港区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循环利用资源。推广使用交通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倡导标准化设计及工厂化预制,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加强港口、公路等的生产、生活污水循环利用,大力开展路面材料、施工废料、弃渣、港口疏浚土等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建设资源循环利用试点工程。以工程应用急需的高性能材料、工艺和装备为重点,积极推广废旧路面材料冷再生、热再生等循环利用技术和施工工艺。
          ——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
          加强交通建设生态保护。优化交通建设项目选线,处理好与生态敏感区的关系。公路建设尽量拟合原地形,减少高填深挖,采取水土保持、植物和湿地保护等有效措施,减少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港口和航道建设过程中注重湿地保护、生态护岸、生态缓冲带建设以及重大港口工程的生态修复等工作。加强公路、航道沿线绿化建设。
          加强污染治理。开展绿色港口创建活动,建设绿色船队示范港。因地制宜地推广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推进港口污水回用系统建设,加强煤炭、矿石码头的粉尘防治。强化对营运车船定期监督、检查和维修,全面实施船舶污染治理。开展柴油车车用尿素供应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中型、重型柴油车尾气治理。
          到2020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分别达到12%和28%,从业人员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行政执法机构标准化率达到80%,行政执法能力显着加强。万车死亡率控制在2人/万车以内,水上搜救成功率达到98%,运输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单位周转量能耗和碳排放分别下降25%和22%,单位周转量土地利用率提升40%,绿色交通建设成效显着。
          到2030年,交通行业管理者和参与者素质基本达到国际水准,法治交通、平安交通、绿色交通的理念深度贯穿于交通运输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第八章 改革与创新驱动

          江苏交通运输率先探索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实践的过程。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交通运输改革与创新,建立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符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律的体制和制度体系,为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紧紧抓住加快职能转变这一中心环节,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推进交通运输部门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清廉高效、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全面正确履行交通运输职能
          认真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快形成事权清晰、权责一致、分工合理、运行高效、法制保障的交通运输职能体系。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交通运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程序,减少微观事务管理,促进市场在交通运输发展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在运输业转型发展中的积极性。优化交通运输部门职能配置,强化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制订等职能。加强公共服务提供和运输安全监管,加强对绿色交通运输发展的监测和引导,加强对交通运输投资活动中资源占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的管理。加强基层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更为综合、更为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转变管理理念,改进部门行政管理,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转变职能后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逐步将非行政许可事项纳入规范化管理,加快构建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综合监管体系。
          ——规范和引导市场发展
          建立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公众监督相结合的交通运输市场监管体系,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经济运行机制研究,构建规范和引导市场发展的运输政策制订与调整机制,有力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适度竞争、协调发展。改进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市场服务,推进诚信体系建设,着力规范市场秩序,以安全、绿色、市场诚信等社会性管制要求代替企业规模、资金规模、从业资历等经济性管制要求,合理设置运输业准入门槛,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进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激发市场活力。创新制度和技术手段加强企业行为过程的合法性监管,避免恶性竞争,减少对经营方式和结果的干预。
          ——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的作用
          实行政社分开,改革交通运输业各类资格资质审查审批制度,逐步推进社会组织与行政机关脱钩,明确界定社会组织职能,把交通运输部门“不该管、放得下”的职能转移给社会组织,使其成为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社会组织,“接得住、管得好”政府转移的社会管理。加强引导,支持行业协会、学会、商会完善内部治理机构,规范公共服务行为,探索一业多会,强化行业自律,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其依法拓展职能,加快推动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真正成为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主体。
          鼓励和公平对待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积极推进交通运输部门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拓展购买服务领域,建立健全购买服务的标准、招投标和监督评估制度,加快形成提供公共服务新机制。
          ——建立政府绩效管理机制
          不断推进决策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建立完善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奖惩和问责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管理及服务的评价考核体系,制订评价考核标准,作为政府考核直属公共服务部门、直属执行机构和实行购买服务的企业、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主体的重要依据。完善交通运输绩效管理基本制度和工作体系,注重社会导向,建立公众参与的政府绩效考评机制,逐步加大社会评议力度,考评结果向社会公开。强化上级交通运输部门对下级交通运输部门的督导督察,注重舆论导向,逐步提高绩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第二节 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统筹谋划、近远结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和深化改革,逐步实现交通运输职能机构集中化、行政管理一体化、发展综合化,建立和完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的现代交通运输制度体系。
          ——推进交通运输大部门制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争取开展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改革示范省建设。按照中央深化大部门制改革要求,进一步整合交通运输行业政府管理职能,按照同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理顺相关部门职责,实现机构设置由分散向集中转变,有效解决职责交叉、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问题,提高行政效能。优化交通部门职能结构,健全机构组织体系,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管理模式。积极争取健全铁路、航空领域的省级及以下事权,形成相匹配的铁路、航空管理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
          积极探索区域、城市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借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经验,按照“一市一交”的改革目标,稳步推进我省区域、城市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推广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体系完整、职能明确、管理顺畅、运转高效的大部门制建设目标。
          ——深化公路水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
          按照建立“两个路网”体系的总体目标,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职能配置,建立省市县建管养相协调、事权财权相匹配的管理体制,促进公路可持续健康发展。深化水运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港口、航道管理体制,整合职能相近的机构,推进水运管理一体化。创新政策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水运企业,激发企业内生活力。进一步整合交通运输管理中横向设置与纵向管理层级,理顺省市县乡事权关系,加强跨区域重大交通项目的省级事权及支出责任,加强市县乡在农村公路、镇村公交等服务地方发展方面的事权及支出责任。
          ——深化交通运输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理顺内外部关系,理清职责界限和执法边界,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探索与外部联合执法的合作机制,创新执法模式,建立健全行政裁量基准权制度,规范和细化执法自由裁量权。通过基层执法队伍的职业化建设、基层执法站所的标准化建设和基础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加强执法形象和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制度的立、改、废,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执法框架体系。
        第三节 深化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改革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具有较强的公益属性,它的建设发展和运行维护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要按照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交通运输投融资体制。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交通运输领域
          积极争取铁路投融资改革取得突破,建立铁路建设投入长效保障机制,创新鼓励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进入铁路建设领域的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着力解决交通投资领域的制度性、政策性、机制性瓶颈,着力扩大社会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民生交通和运输业,发挥交通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撑和对经济转型的先导引导作用。
          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的办法,积极扩大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规模,有效减轻政府融资压力和风险。研究利用资产证券化支持交通发展的途径。通过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融资成本,让普通民众也能通过购买债券、证券获得投资回报。
          ——构建政府性投融资主体的良性投融资机制
          建立促进交通运输转型发展的资金引导机制,既要加大政府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又要促进绿色运输方式发展。完善支持交通运输安全、城乡公共交通、信息化、节能减排、现代物流、科研和实训基地、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项目的专项资金政策,促进运输业转型发展。
          对大量存量基础设施资产,探索特许经营、资产市场融资、股份转让等方式,提高政府存量资产效率,形成政府投资、运营的良性循环机制。
          ——明晰各级政府在交通发展中的事权和支出责任
          提高公共财政对交通运输发展中的公益性投入的保障能力。完善法规制度,确保各级交通运输事权的合理资金需求,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探索推进公共服务和公共政策执行合同化、市场化,健全完善交通运输公益性项目运营期间亏损补贴制度。
          ——探索支持交通建设和运输发展转型的财税政策措施
          在国家推进资源税、环境税改革和调整完善消费税制度的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在交通运输领域适时推进相应改革。依托上海自贸区建设,争取将我省港口纳入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
          研究构建普通公路、内河航道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探索交通发展的外在收益继续用于支持普通公路、航道建设的途径和长效机制。
          加快形成“举债规范、融资合理、风险可控”的政府性交通债务偿还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建设创新型行业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战略基点,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支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创新环境。支持行业创新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开展新技术(产品)研发和推广示范应用。
          ——强化科技创新主导地位,放大科技创新效益
          将科技创新规划纳入综合交通运输规划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制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推动交通运输生产力发展的主导作用。建立更具牵引、扩散效应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和应用机制,使科学技术突破成为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手段变革的重要力量。
          ——加强交通运输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重点实验室及研发中心建设,推动交通运输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整合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以交通运输科技数据中心为基础的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充分调动基层和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加强质量管理,鼓励QC小组活动等群众性创新,助推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发挥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作用,加快面向行业开展技术应用、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培育,探索交通科技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途径。
          ——推动工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由依托重大工程建设开展关键技术开发为主,逐步向重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维护与运营管理等集成应用型科技技术创新转变,重点在公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成套技术体系、养护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实用性强的研发成果。
          ——推动管理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深化交通科研管理体系建设与改革,结合交通行业特点出台相应政策,加速建立适应交通科技创新的新型科研体制,在交通科研活动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办法,制订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激励机制,突出对技术研发与应用单位的绩效考核。加大针对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国际交流力度,推动管理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加快完善交通运输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省地方性交通运输标准体系,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过程管理、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更大范围参与国家标准的制修订,进一步争取主持综合客运枢纽和内河水运等方面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第九章 规划实施

          率先在一个省区探索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保障,有力有序推动规划的实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协调
          将交通运输现代化纳入各市、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由政府主导,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多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推进本规划纲要的实施。建立省部高层协调机制,指导、推动解决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省交通运输厅加强与交通运输部相关司局的对口联系,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指导支持江苏探索和政策创新,加快推进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实。各市、县(市)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主动对标现代化目标,找准工作切入点,制订实施方案或专题推进计划,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
        第二节 落实政策保障
          围绕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及突出问题,从体制机制、发展路径、实施举措、引导政策等方面积极开展改革试点探索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为全国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深化落实《共同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会谈备忘录》中的政策
          在交通运输部的积极支持和政策指导下,努力推动江苏交通运输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建成全国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省。围绕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重点任务,从江苏实际出发,在省级大部门制改革、现代交通运输引导新型城镇化发展、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公交都市建设、铁水联运和甩挂运输、智能交通、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安全发展和公路水路现代化管理养护等方面实施一批试点示范项目,争取交通运输部给予改革指导和政策支持。
          制订出台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省各有关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切实担负起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相关的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项目方面的责任。争取国家选择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开展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研究设立省铁路建设发展基金,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资铁路建设,鼓励支持铁路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支持铁路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健全内河航道建设资金的长效保障机制,逐步加大财政性资金对水运发展的投入。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政策促进普通公路持续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按照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建立以财政性资金投入为主、多元化的普通公路建设管理和养护机制。
          ——支持、指导市县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编制实施方案。各市县要紧紧围绕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制订本地区落实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规划纲要的实施方案,具体提出本地区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任务和举措。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实际开展交通运输现代化规划的编制工作。省辖市实施方案经本级政府同意后报备省交通运输厅。
          编制试点示范项目(工程)推进计划。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将充分考虑各市县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差异性,以加强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为导向,选择部分市县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新模式、交通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平台建设等区域性试点和主题性试点示范项目;对于市县开展的“一市一交”等大交通部门制改革,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和指导。承担试点示范的市县,应编制试点示范项目(工程)推进计划报省交通运输厅审查,省交通运输等主管部门将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省交通运输厅要紧密跟踪试点示范项目(工程)的推进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后全面推广。
        第三节 强化监测评估
          《规划纲要》正式实施后,各地各部门要细化目标任务,制订具体措施,强化协调推进,加强动态跟踪、监测和评估。
          建立社会满意度评价机制,明确工作导向,体现更高要求,强调群众认可,创新公众评价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模式和第三方评估模式,注重评估工作透明度、公众参与度、评价科学性和客观公正性,凝聚社会共识,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省交通运输厅会同统计等部门以及相关市场主体每年组织对全省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实施评估,并及时向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报告;组织对各省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测评,适时向社会发布测评结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