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章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去年12月,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发出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的动员令。一年来,全省各地在引才平台搭建、人才政策升级、发展生态优化等方面有哪些新举措、新亮点?我省各地近期密集举办的各类人才盛会和创新创业赛事,提供了观察的窗口。
赛马场上选骏马 产业发展增活力
11月15日,无锡“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天津某科技公司的路演项目围绕为企业提供低碳转型解决方案展开,选手王逸霖刚一下台,无锡相关产业园区和银行融资人员就纷纷递上名片争取合作。
南京邮电大学的黄晓东博士一直在为“下一代射频无反射滤波器芯片产业化”项目寻找合适的土壤,今年6月份,通过“太湖杯”赛事,他和锡山区一拍即合。“比赛尚未完全结束,办公场地和人才公寓等就落实到位,产品已进入测试阶段,我们期待能够尽快融入无锡的芯片产业集群。”黄晓东说。
“和王逸霖、黄晓东一样,大多数创业人才带着项目来参赛,他们基本都是冲着城市产业和事业机遇来的。‘太湖杯’开赛3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以赛代评、以赛攻关等创新机制,配以金融加持、创业保障等配套政策,提升吸引力。”无锡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处长袁晓雷说,以今年举办的首届船海大赛为例,大赛围绕两道专业赛题开展“赛马”攻关,吸引全国413支参赛队伍前来揭榜。一等奖得主不仅能获得参评太湖人才计划的快通卡,还有机会参与太湖实验室相关项目研发,助力攻关深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一座无形的桥梁,把人和城紧紧牵到一起。大赛“吸才力”从数据中可见一斑:以本届“太湖杯”赛事为例,5700多个报名项目大多聚焦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无锡市的重点产业。今年报名项目中,已有122个参赛团队在锡落户创办企业,总注册资本达13.88亿元;3年来,“太湖杯”赛后落地和意向落地项目累计358个。
11月8日,首届江海英才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及县(市、区)系列大赛落幕,196个优质项目成功落地,成为南通人才科技政策重点关注对象。“参赛项目是我们在长三角赛区、中部赛区、西部赛区、北部赛区等赛区广泛甄选而来,根据各板块产业园自身特色,推荐优质项目对接落户,进一步提高项目与产业的匹配度。”南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人才办主任孙剑波说。
扩建赛场广选骏马,还要分辨哪些人才“抢到碗里”才是好。多地在赛制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提升引才精准度、适用性,真正为产业发展赋能。孙剑波介绍,为避免赛事主题分散造成的资源浪费,南通明年将进一步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进一步细分赛道,采取“人才+项目+产业+园区+基金”的模式,分产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在遴选优质项目的同时,开展产业园区对接和产业基金匹配,更大力度支持人才项目落地,推动相同产业人才项目集聚。
“各地积极搭建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对接的平台,亮点不断,成效明显。但也要看到,‘一盘棋’思维不够,人才为赛而赛、反复奔波的现象时有存在。”无锡学院副校长、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徐军海认为,各地应打好揽才“组合拳”,加强区域间的协同、主题上的归纳,通过共办活动扩大影响力,提升品牌特色。
放大比较优势 避免同质化引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近年来,全省各地人才政策迭代升级,真金白银的政策加速高端人才、科创要素的集聚。但在尝到甜头的同时,各地也应理性避免盲目跟风加码、政策趋向同质化等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成斌认为,人才政策不是简单做加法,应当突出比较优势,精细施策。
面对人才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和周边同量级城市,如何在产业同构、创新同求、人才同质的竞争态势中脱颖而出?如何将城市定位和人才需求的信息传递清晰?对于一些二三线城市来说,这样的思考尤为迫切。
今年,盐城拿出3.12亿元预算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是长三角地区投入比重最高的城市。在11月13日举办的第十二届沿海发展人才峰会上,这座滨海城市抓住“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这个“破题之钥”,举办绿色低碳产业人才发展大会,成立长三角绿色低碳发展专家智库、绿色低碳人才培养高校联盟,让人眼前一亮。会上签约引进一批国内外绿色低碳产业顶尖人才,为产业升级再添想象空间。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连云港打破人才区域藩篱,通过设立离岸孵化基地,鼓励企业到国内发达地区、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等“人才飞地”和离岸孵化器,就地使用人才资源。目前,连云港已在上海等地先后成立16个“飞地孵化器”,拥有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已落地项目75个,引进各类高端人才80人。“今年我们再发布新政,对进入中华药港医药产业人才飞地工作的高端人才,个人所得税在连缴纳的,经认定可同等享受连云港各类高层次人才政策。”连云港市委人才办副主任肖双说。
人才政策贵在精准,对人才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做好差异化竞争是必答题。对于人才集聚优势明显的城市来说,如何放大优势、提升增量是要思考的重点。
抓青年就是抓未来,这一理念在各类人才政策中愈发得到体现。去年4月,苏州出台首部专门面向青年群体的青年发展规划,在全省首先提出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苏州市支持青年人才发展若干措施》聚焦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给予最高500万元科技项目资助和最高5万元生活补贴,在全市多点布局100个“苏青驿”青年人才驿站,统筹推进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积极营造“苏州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苏州更有为”的青年发展生态。
搭建全周期体系 人才服务无微不至
“没有繁琐的申报手续,确实很省心。”今年8月,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宇在连续3年享受生活补贴之后,拿到一次性15万元的购房补贴。这得益于南通依托全省一体化平台建立的易操作、便捷化申报系统,该系统通过减省申报环节和材料,相关补贴实现“线上申报,即刻受理,定期审核发放”。今年以来,已有1.6万名来通就业人才领取市级生活补贴约2.4亿元。
提振城市人才竞争力,加分项在人才生态,核心靠服务体系。近日,南通整合全市人才政策资源,集成发布“人才政策、创新载体、科技金融、产教融合、人力资源、乐享生活”六位一体的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我们提供一站式、集成化、主动化服务,打造涵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创业空间体系;从投资、贷款、保险等多方面为人才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等。”南通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晶说。
从用户思维出发,为人才企业成长赋能。今年5月起,南通人才发展集团围绕重点推进的主要产业链开展人才培训,针对企业需求,联合国内重点高校,积极对接国家行业主管部门,邀请知名创业导师、行业名师,聚焦传统企业效率革命和人才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贴心的“菜单式”培训获得不少人才的好评。
立足加快产业强市建设,徐州“彭城英才”新政进一步加大对领军人才及创办企业的扶持力度,统筹各类资源,为各类人才和人才企业提供全要素全周期赋能服务,包含项目资助、配套奖励、二次资助等刚性资金支持,工作场地、企业发展等柔性政策支持,以及住房安居、父母养老等生活支持。11月12日,徐州举办的首届淮海人才峰会上,12家2021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2000万元的人才企业,集体捧回100万元至300万元的资助奖金。
阳光和雨露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养分,放眼各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成为新趋势,各地探索构建多层次人才金融产品供给体系,为创业创新者创造自由成长的空间,帮助他们降低创业风险,在属于自己的赛道上茁壮成长。
历时10个多月筹备,泰州市首只天使投资基金近日揭牌,目标总规模为10亿元人民币,首期2亿元基金中由市财政出资0.8亿元。基金重点投向符合国家、省和泰州市的产业政策导向、产业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目前正在抓紧开展前期项目物色工作。
此前,连云港设立2.7亿元医药人才创投基金,累计为160余人次发放“人才贷”共计2.5亿元。近期,连云港再度发布人才创投基金,金额3亿元,聚焦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撬动更多优秀人才、优质项目精准落地。
“源源不断的帮助,让我们能够放开手脚大展宏图。”江苏赛科化学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迪川说,在公司落地投产、突破高端日用化学品领域技术壁垒等方面,连云港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撑。去年,公司和清华大学团队紧密合作攻关的“脂肪仲醇聚氧乙烯醚清洁生产新工艺”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