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365手机版游戏中心官网_beat365app登录入口_BET体育365投注官网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省委书记信长星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发表讲话,号召全省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而团结奋斗。这是江苏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也是未来五年江苏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目标定位,体现了江苏各项事业和工作的主旋律。
江苏已具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综合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创新要素有效集聚,江苏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江苏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发出“建设科技强省”的动员令,创新已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时代特征。2021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4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5%,接近世界创新型国家的中等发展水平。二是数字经济成为关键增量,近年来江苏积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跨界融合,促进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截至2021年底,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5.1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国的11.8%。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惠商,江苏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一体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连续三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四是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江苏以“双稳双提”为牵引,降低企业市场门槛,解决隐形壁垒,为企业赋能添力。2021年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58.5万户、总量达1358.9万户,均列全国第二位。
江苏产业体系完整,科教资源丰富,市场体量巨大,外向型经济发展好,应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体现江苏担当和贡献江苏力量。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针对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产业,深入强化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创新网络主体的集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一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旨在促进使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加快构建“2+2+2+X”创新型产业体系,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为重点,编制人才图谱,支持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以人才集群推动产业集聚,从而打响“中国创造”的品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创造”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二是要引导建立支撑创新集群健康发展的服务体系,为创新资源的聚集、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支撑,加强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技术中心的建设,建立与产业集聚、创新资源集聚相配套的孵化中心,增进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人力、知识的交流,提升产业集群系统运行效率。
推进数字与实体经济融合,开拓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化发展,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一是政策激励产业数字化进程。由政府和公共事业机构共同推动,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率先实行数字化转型和升级,完善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江苏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二是加快企业数字化的场景应用。推动敏捷供应链建设,加快改善信息传送质量以及大规模远程办公的运用,数字化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发展做大做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健高质量发展的市场主体
建设充满活力的微观市场体系是我国应对挑战、抵御风险的韧性与能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底气所在。一是引导资金投入领域。围绕江苏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增加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优化资金投向,强化资金监管。二是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投融资渠道,改进政府参与方式,搭建各类融资平台,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建设。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服务和响应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面需求,对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给予专业性综合性的跨境金融服务。
营造透明的营商环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就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作用,又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有为作用。江苏营商环境的建设目标就是努力做到市场机制最活、服务效能最佳、综合成本最低、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国际国内一流营商环境经济发展提供环境保障。一是要加快建设“云+网+端”为技术代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政府牵头,建设政务审批服务一体化的政务平台,积极推进“多证合一”改革,切实降低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发挥制度和规则的创新示范效应和叠加效应,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发展。二是要全方位、多层次提升消费市场环境的系统性竞争力,打造具有江苏特色和品牌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打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包容有序的开放环境、优质普惠的要素环境、活力充盈的创新环境。
(作者:李逢春 张为付,分别为南京财经大学副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